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道,是中国人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说,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在汉代中秋节已经普及,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发展至今,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已经丰富多彩,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还包括中秋祭祖。祭拜祖先是中秋节的头等大事。人们要准备祭拜用的物品,当年产的大枣、栗子、柿子、苹果,选择这些物品做贡品是有一番讲究的。早晨男子到祖坟祭祖,女子在家中准备中秋节过节的美食,到晚上还要进行祭月,也叫拜月,就是将月饼和水果放在院内,焚香。等到拜月之后,然后一家人才可以边赏月,边品尝美食。如果八月十五赶上阴天下雨,也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民间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