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女贞子 > 黄芪女贞子 > 正文 > 正文

从茶俗茶具等方面浅谈西游记中的茶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7/25 15:05:14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9123663.html
一、茶及代茶品

(一)茶

《西游记》是中国著名的神魔小说,书中有诸多煎茶、吃茶的描写,但很少提及茶的具体品种,仅在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提到了阳羡茶,称:“献几番阳羡仙茶,捧到手,香欺丹桂。”阳羡茶又有“仙茶”之誉,所以《西游记》称之为“阳羡仙茶”。

吴承恩以明代的社会生活来写唐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之事,故《西游记》中无饼茶的描述,但有茶叶的记载,如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载:“那郑家杂货店……油、盐、酱、醋、姜、椒、茶叶俱全。”《西游记》中虽无团茶,却有烹饮团茶的描写。饮用团茶时,需要先将茶饼炙焦粉碎,然后将茶粉放入开水锅中煎煮。

在《西游记》中,谈到烹茶时也多用“煎”,而不用宋元的“点”或明代以来的“泡”,如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载:“愚妇煎茶情散淡,山妻造饭意从容。”

文中的“煎茶”正是团茶的烹煮方式;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载:“他也曾风生两腋盏倾茶。”这说的就是人们饮用团茶的情景。

(二)代茶品

代茶饮品是明代以来才产生的,它是饮茶习俗普及的背景下,北方茶叶缺乏的直接产物。明初兴起的泡茶方式大大促进了代茶饮品的流行。在《西游记》中,明确提到了两种代茶饮品:一是山地榆叶子,二是枣儿。山地榆叶子即山榆树的树叶。

榆树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落叶乔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榆有数十种,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山榆之荚名芜荑。”可知山榆即刺榆。与其他榆树一样,刺榆的叶子亦可食用。

以山榆叶煎茶在《西游记》中仅见一处,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载:“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煎作茶汤”说明是将山地榆叶子放入滚水中煎煮,而非如今天饮茶的冲泡。

这里之所以用“煎”而不用“泡”,是因为唐代制作茶汤的方式是煎煮而非冲泡,用“煎”更接近唐代茶文化的历史。

枣茶,又名“枣汤”,是将干枣擘剥后用沸水煎煮或冲泡的汤液。在《西游记》中,多次提到枣茶,第七十三回中,黄花观观主百眼魔君用红枣毒茶图谋药杀唐僧师徒,他将枣儿掐破,煎泡时便于浸出枣味,故孙悟空看到上来的枣茶时,并没有怀疑枣儿为何是破的,而是质疑为何枣有红、黑两种。

对此,黄花观观主的解释是:“不瞒长老说,山野中贫道士,茶果一时不备。才然在后面亲自寻果子,止有这十二个红枣,做四锺茶奉敬。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将两个下色枣儿作一杯奉陪。此乃贫道恭敬之意也。”

《西游记》之所以描写了山地榆叶子、枣儿等代茶饮品,原因有二:一是《西游记》所记述唐僧取经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西北方和中亚、南亚。

而代茶饮品的描写,更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北方人民的饮食生活。二是吴承恩深受家乡淮安代茶文化的影响。家乡的这种代茶文化对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茶俗

(一)日常茶饭茶文化形成后,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便更加紧密。对于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西游记》有大量的反映,如第十七回载:“三藏道:‘自你去了这半日,我已吃过了三次茶汤,两餐斋供了。’”半日吃了三次茶汤,说明一天要吃茶多次;

第六十七回载:“行者道:‘我出家人,但只是一茶一饭,便是谢了。’”取经行旅饮食,一切因陋就简,有略论《西游记》中的饭即可饱腹,但孙悟空却要在“一饭”之前添加了“一茶”,足以说明茶对日常饮食生活的重要性。

(二)来客献茶来客献茶的起源很早,早在东晋时期便有人以茶待客。在《西游记》中,有大量来客献茶的记述,如第三回中,孙悟空到东海龙王那里借兵器,“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这是龙王待客献茶;第八回载:“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

(三)婚礼用茶茶用于婚礼,自宋代始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居民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到男方家“铺房”时,“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

古时由于种茶技术的局限,茶树移植则不活,故古人将茶树称为“不迁”,茶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传统订婚时,男方以茶代币行聘,称为“茶定”或“下茶”,意味着婚事一定,永不反悔。

在《西游记》中亦有婚礼用茶的反映,如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孙悟空对猪八戒道:“这个呆子!……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

文中的“茶红”即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作为聘礼的茶。

三、茶具

《西游记》中的茶具有茶碗、茶盏、茶锺、茶匙等。

(一)茶碗

唐代时,茶碗是人们饮茶的标准茶具。《西游记》中亦有用碗饮茶的描写,在第五十九回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夫人罗刹女大战,罗刹女战败回洞,“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在第八十四回《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中,唐僧师徒行至灭法国,入住赵寡妇店,接待的汉子引众人上楼,“那人才下去,又一个丫鬟拿四碗清茶”。

(二)茶盏

茶盏又名“茶瓯”,流行于宋元时期。在《西游记》中,多处写到了饮茶用盏,如第五十五回云:“一女童,果捧着香茶一盏,放在长老面前。”由于人们饮茶多用盏,故形容时间长短有一盏茶、半盏茶之时。

(三)茶锺

唐代后期,饮茶即有用杯者。明清以来,人们饮茶多用茶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谈论“吃茶”时,也习惯论“锺”,如第十七回有“骗了一锺茶吃”的描述。茶锺多为陶瓷质地,《西游记》中也记载有比较高级的金属茶锺,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院的祖师金池长老初次与唐僧师徒相见时,为了显摆阔气,招待众人的茶具“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由于茶锺与茶杯均呈圆桶状,所以《西游记》中又将茶锺称为“杯”。

(四)茶匙

茶匙最早出现于宋代,其作用是点茶时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令茶乳泛起。《西游记》中亦记载有茶匙,不过其作用不是用于点茶时击拂茶汤,而是舀取茶汤中的大枣等果实,如第六十四回载:“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文中明言盛茶汤的茶盂中“设几品异果”,与这些茶盂相配的是茶匙,可知茶匙的作用是舀取茶汤中的果实。

四、结语

由于吴承恩主要是以明代的饮茶生活来写西游茶事的,《西游记》中不少茶文化的描写并不符合唐代茶文化的历史真实。以售卖茶汤的店铺为例,唐代多称为“茶肆”,宋明时期多称为“茶坊”,清代以来又多称为“茶馆”。

由于唐代的城市实行坊市制度,茶肆多局限于商业区的“市”内,最迟唐文宗大和年间(—),茶肆已深入到京师长安的居民区中。而玄奘西行天竺求法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初年,当时任何一个城市大街两旁均不会有茶肆。

《西游记》不仅将唐代的“茶肆”称作明代的“茶坊”,还屡次写到城市繁华大街两旁的“茶坊(茶房)”。

除茶坊外,《西游记》所描叙的山地榆叶子、枣儿等代茶品,来客献茶、婚礼用茶、亲朋会茶等茶俗,茶盏、茶锺、茶匙等茶具,均非唐初饮茶生活的产物,属于历史的“穿越”。

可以说,《西游记》所描叙的煎茶、饮茶、茶俗、茶具等茶文化的内容,大多反映了明代后期北方人们的饮茶生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nvzhenzia.com/hsnzz/14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女贞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