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男,7岁,患者家长来就诊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免疫力低下情况,缘于患儿既往每半年都感冒十余次,伴有盗汗明显,大便干结,平素胃纳尚可,饮食偏向重口味。
患者舌象如下:(实际颜色颜色较图片偏深红,舌乳头突出较为明显。)
此舌象在现在的小孩中是比较常见的,舌质偏红,舌尖尤甚,舌乳头较为突出,舌苔薄且较干燥。此类一般为脾气阴两虚,内火较为严重。
在选取方剂的时候,我参考的是贾六金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及的小儿复感冒方,其来源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的升阳益胃汤,其原方组成如下:
黄芪二两、半夏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独活五钱、防风五钱、白芍五钱、羌活五钱、陈皮四钱、茯苓三钱、柴胡三钱、泽泻三钱、白术三钱、黄连一钱。
其在书中原文为:脾胃虚则怠倦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从药物组成上来看,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即补中益气汤去除当归、升麻加入了防风、羌活、独活,黄连、半夏、茯苓、芍药及泽泻而成。按照高建忠教授在《读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意见,所加药物实际分为两组,一组是升清类药物,为独活、防风、羌活;一组为降浊类药物为半夏、茯苓、泽泻、黄连、白芍。两组药物合用,在一升一降之间升清降浊,同时又有祛除湿热之功效,其所设之方因为金秋值令,言“湿热少退”而非“全退”。因此本方主要针对肺脾气虚,湿热内滞,升降失职所设。
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未完全,肺脏尤其娇嫩,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现代生活环境已今非昔比,生活中常见反复感冒多因家长调护失宜或者喂养不当所引起,脾胃土生肺金,,土不生金,至肺气虚弱,肺卫外力量不固就容易感受外邪,同时常常伴随小儿夹杂积食、痰热,相互影响致使病情相对复杂,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同时在疾病的不同的阶段,主要脏腑的矛盾不同,需要仔细辨证,但总体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要对象。
因此自贾六金教授所自拟定的复感灵中,其组成成分为太子参、黄芪、半夏、防风、甘草、独活、桂枝、白芍、羌活、陈皮、茯苓、白术、柴胡、黄芩、板蓝根,炒三仙。升阳益胃汤的影子容易辨认,将人参改为太子参清补,可见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并且可见桂枝汤调和营卫,玉屏风散实卫祛风,同时可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枢机,写到此处又提及刘弼臣教授论述小儿“少阳学说”的观点,具体的可阅读其著作,在此不赘述。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实并非每种药物都需使用,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回到此例患者,我予以的处方为太子参、黄芪、半夏、防风、独活、桂枝、白芍、羌活、陈皮、柴胡、白术、黄芩、板蓝根、桔梗、龙骨、牡蛎、郁李仁。(年5月7日初诊,共7剂)
服药后反馈盗汗减少、大便转软。到5月22日复诊前未出现感冒咳嗽(既往咳嗽反复发作)。
5月22日调整处方:太子参、黄芪、半夏、防风、甘草、独活、桂枝、白芍、青蒿、龟甲、陈皮、白术、柴胡、黄芩、龙骨、牡蛎、黄精、薏苡仁、女贞子、火麻仁。(共7剂)
在此处需要解释说明的为在复诊的方剂中加入黄精、薏苡仁、女贞子绝非一时兴起,其来源于安教授的临床经验。此三味药物能养阴润肺补脾、从而达到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服药后一直到今日7月7日随访,这段时间患儿未出现感冒,盗汗好转,大便顺畅,反馈如下:
从此病案中可以发现其实升阳益胃汤的作用绝非书中论述的内容,可以查看知网文献中,有用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荨麻疹或者是慢性消化系统问题,再次感慨其实没有固定的方剂,只有灵活的思路,这条路上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下次内容为腺样体肥大的科普、常规治疗及医案。
请各位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nvzhenzia.com/nzzjz/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