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自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医学文化
六百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多将士,艘船,七次远渡重洋,航程数万里,却从未发生过大面积瘟疫事件,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无疑成为一个伟大的奇迹。专家们汇集了国内多位中医药专家,结合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在郑和七下西洋所携带的数百味中药材中精选了十一味名贵中药,经过无数次拆方组方试验,最终研发出了由人参、灵芝、山药、墨旱莲、川穹、茯苓组成的增加免疫功能的南洋佰岁佰顺胶囊和由西洋参、女贞子、枸杞、制何首乌、熟地黄组成的抗疲劳的南洋佰岁跋山胶囊,开辟了一方二号治未病的新篇章。
而在当时中医宝库中有个温病学派,它是明代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明清之际,瘟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为重,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在客观上促使江浙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虽然提到温病,但只有症状描述而无治疗方法,语焉不详,这与张仲景身处中原,所见所闻以伤寒为主有关。温病在治疗上应“治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著名的方剂“南洋佰岁散”,取方熟地黄、制何首乌、女贞子、山药等,广受赞誉,后被郑和下西洋随船医官所用。
史料记载,郑和船队装备的中药多种,包括藿香、地黄、茯苓、人参、灵芝、女贞子、墨旱莲、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麻黄、常山、开关散、卧龙丹、黄士丸等。所带药物多用来预防与治疗热病、跌打损伤、战伤、瘟疫等。
热湿恶劣的航海环境和江南温病形成的环境非常类似,这正是“南洋佰岁散”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随郑和下西洋的医生中,多来自苏州地区,这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有关,也与苏州地区历来名医荟萃有关。而著名的“南洋佰岁散”自然成了这些医官下西洋的必备,而在航海医学实践中,随船医官将该方完善并发扬光大。
郑和船队二十八九年间七下西洋,经年累月,长期活动于热带海域和异国他乡,人员极易患病。而随船医官带来的验方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