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女贞子 > 女贞子药理 > 正文 > 正文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子痫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3 15:28:23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子痫篇

子晕进一步发展,而见抽搐昏迷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证”,古称“子痫”、“子癎”、“子冒”。于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值产后,忽然发生眩晕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搦动,颈项强硬,或全身强直,牙关紧闭,面色青紫,目睛直视,口吐白沫,或喉中痰声漉漉,少时抽搐渐止,全身松弛,面色恢复,孕妇逐渐苏醒,或呈昏迷状态,或伴鼾声如雷,抽搐可反复出现,或昏迷不醒,此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症”。

本病来势凶险,是妊娠产科四大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母婴死亡,因此为了预防本病发生,必须重视定时产前检查,及时对妊娠眩晕、妊娠心烦、妊娠肿胀等病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病因病机

本病常因子晕失治或治不及时发展而来。缘于孕妇素体阴虚,精血不足,于孕后胎元赖精血濡养,以致阴血愈虚,木少滋荣,肝阳上扰,阳亢化风,风火相煽,筋脉挛急,遂发子痫。《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虽是泛指眩晕,抽搐而言。但对子痫亦不例外。

(一)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阴血养胎,肾精愈亏,心肝失养,肝阳上亢,生风化火,风火相煽,遂发子痫。

(二)痰火上扰

素体阴虚,内热灼津为痰,痰热交织,或素体脾虚或肝郁克脾,脾虚湿聚,郁久化热,痰热壅盛,上蒙清窍,发为子痫。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子痫系妊娠期中危害极大的病证。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均可发生,且以产前子病为常见,其次是产时子痫。

子痫发生时,水肿及蛋白尿进一步加重,小溲短少,甚或尿闭,发作前先见两目直视,眼白上翻,瞳神放大,随之口角及面部肌肉抽动或颤动,瞬间全身肌肉抽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紫青,牙关紧闭,喉中痰声漉漉,或鼾声如雷。抽搐反复发作不已,或昏迷不醒,血压持续偏高,脉搏加快,肢肿无尿,或蛋白尿。子痫愈发愈频,不仅能促使胎儿早产,并威胁孕妇之生命安全,因此子痫的前驱阶段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子晕时早治。早予重视便可预防其病势发展。

子痫的临床表现可以非常不典型:可以发生存在严重高血压者,也发生在轻度血压升高者,且有部分患者并未发现临床上的高血压存在;有的子痫患者存在着严重蛋白尿,还有患者发病过程中并无蛋白尿。

(二)病史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子晕病史,即在抽搐之前常有眩冒目花,头痛耳鸣,胸闷呕恶血压显著升高,可达/mmHg(24~13kPa),这一前兆阶段,短则数小时,长则一周许。

(三)理化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黏度、凝血功能,根据病情轻重可反复检查。

2、肝肾功能测定:肝细胞功能受损可致ALT、AST升高。可出现白蛋白缺乏为主的低蛋白血症,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肾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升高,肌酐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

3、尿液检查:尿比重≥1.说明尿液浓缩,尿蛋白(+)的蛋白含量mg/24h;当尿蛋白(++++)时尿蛋白含量5g/24h,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每日检查一次尿蛋白。

4、眼底检查: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程度反映全身小血管痉挛程度,可反映本病的严重程度。通常可见视网膜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絮状渗出或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视网膜剥离。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或失明。

5、其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胎盘功能、胎儿成熟度检查、脑血流图检查等,视病情而定。

(四)鉴别诊断

本病尚须与癫痫相鉴别。子痫者,因妊而发,须臾醒,移时复作;癫痫者,多有以往发作病史,并非因妊而致,且系突然发作,临床检查并无高血压、蛋白尿等。

辨证论治

子痫为妊娠产科危急重症,一旦发作即当全力抢救。治疗以熄风镇痉,宁心安神为主并配合西医西药、针灸的运用。

本病治疗分昏迷与清醒之时,分述如下:

1、清醒时:

(一)肝风内动

证候: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颜面潮红,心悸烦躁,突发四肢抽搐,面色青紫,牙关紧闭,两目直视,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3g(冲服),天麻15g,地龙10g,僵蚕10g,川贝母10g,生地15g,钩藤30g(后下),菊花10g,白芍30g,竹茹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天竺黄10g,茯神15g,龟板20g(先煎),白蒺藜10g,甘草6g。

(二)痰火上扰

证候: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头晕头痛,胸闷泛恶,气促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熄风。

方药:牛黄清心丸合芩连温胆汤加减。

牛黄0.3g(冲服),黄芩10g,黄连6g,栀子10g,郁金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茯神15g,贝母10g,胆南星10g,远志15g,石菖蒲10g,玄参15g,钩藤30g(后入),天麻15g,地龙10g,僵蚕10g,甘草6g。

2、昏迷不醒时:

证候:妊娠后期,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全身抽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开窍醒神定志。

处方:针刺风池、人中、丰隆、大陵、行间等穴。神志清醒后再给予服药。以羚羊角粉3g、钩藤30g,以沸水浸泡代茶,加入竹沥汁10ml,代茶送服,昏迷抽搐者清凉开窍定风,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日二丸,用凉开水调匀;或紫雪丹每日三次,每次0.6~3g,凉开水调匀;或至宝丹,每日二丸,用凉开水调匀。均分2~4次鼻饲或口服。

临证权变

在子痫的演化过程中,若肝风旋扰;肝火内盛,灼液炼痰,风、痰、火三邪相互交炽,上扰清窍,复见气粗喘促,痰鸣漉漉,口吐涎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务必兼用清热、豁痰、开窍之法,急取牛黄清心丸加竹沥灌服。牛黄清心丸系《痘疹世医心法》方,药有牛黄,朱砂、黄连、黄芩、栀子仁、郁金等。如见神昏持续不醒者,乃属痰迷心窍亦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紫雪丹等,以开窍化痰镇痉。必要时进行中西结合抢救,(方药详见论治要点),以免贻误病机。亦可配合针灸、见抽搐不止者,可针曲池、合谷、承山、太冲;若昏迷不省者,可针人中、内关、百会、风池、涌泉,大椎等穴;证见牙关紧闭者,可针下关、颊车等穴。

如治疗后神清、痉止,但见头昏目花,心烦口燥,虚羸少气,溲黄便干,舌红无苔,脉弦细滑数,系邪势已衰,而真阴大亏,当滋肾育阴,壮水涵木为治,方用杞菊地黄丸,加生石决明、钩藤、首乌、龟板等,以巩固疗效,防止子痫复作。若子痫属痰浊阻塞者,可选用苏合香丸,每日2次,每次一丸。

产前子痫,水肿明显,可于适当方中加赤小豆,车前子,猪苓、泽泻;产时子痫,夹痰上扰,可于对症方中加羚羊角粉、钩藤、当归、益母草、牛膝;产后子痫,内风夹痰者,可于对症方中加当归、丹参、琥珀末(吞服)、川芎、竹沥1支(冲服)、制半夏、胆南星。

对于子痫病的预防,可在妊娠中期以后,常服扁鹊三豆饮,药有赤小豆30g,黑豆60g,绿豆15g,双花15g,甘草8g。对妊娠水肿尤有治疗作用。子痫接近产期者,可应用平和催生之剂,使之早日产下即可无虞,但不可用峻剂破血。若未接近产期,贝母不宜用,因可令人易产。

(一)调护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2)注意血压、胎心音的变化,每4~6小时测量血压一次,记24小时出入量。痉挛抽搐者,应有专人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痉挛抽搐昏迷时,按痉厥、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大小便失禁者,要注意衣被的清洁,污染后随时更换。

(4)昏迷期禁食,可采用鼻饲药汁或流汁饮食或静脉补液以维持体内营养的需要。面色出现紫绀者,立即给予吸氧。

(5)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可根据季节选用菠菜、冬瓜、黄瓜、莲子粥、荷叶粥、赤豆粥等。尿少肢肿者应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二)应用例案

例一、金××,26岁,第一胎。

初诊:年5月23日,怀孕八月余,头晕目眩,下肢浮肿,血压/mmHg,小便(-),于5月22日住院,曾用健脾平肝,头晕较减,浮肿稍退,但血压未降,血压/mmHg。口苦而渴,咽干,夜寐不安,脉弦滑数,苔薄质红有刺。

辨证:胎火上扰,引动心火内炽,肝阳偏亢。

治法:泻肝清火。

处方:龙胆草4.5g丹皮10g炒山栀10g当归10g生地12g白芍10g钩藤12g(后下)白蒺藜12g生石决15g(先入)10g天仙藤30g二剂。

二诊:5月26日。血压/60mmHg(22/8kPa)。头晕已瘥,下肢浮肿减退,口苦且渴,鼻衄寐艰,脉弦滑数,苔薄质红,尖有刺,肝阳渐平,胎火未敛。前方有效,毋庸更张。守方加茅根30g一剂

三诊:5月27日。血压/78mmHg(17.6/10.4kPa)。诸症均瘥,血压亦平,舌红转淡,脉弦带数,仍予清热平肝,以竟全功。

白蒺藜12g钩藤12g(后下)生石决15g(先入)生地12g丹皮10g白芍10g炒山栀10g天仙藤30g茅根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5g带回出院。(《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下)

按:本病缘为脾乏健运,湿浊停聚,精血输送障碍,以致肝失滋濡,肝阳上亢,证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夜寐不安,下肢浮肿诸象。治以清肝潜阳,泄热利尿之剂,使肝阳潜除,湿浊下泄,故诸症均,血压亦趋正常。

例二、贺××,女,30岁,住××产院,系××公社农民。

初诊:年11月15日。预产期已过,住院待产。于本月下午四时,突发抽搐,两目上翻,人事不知而厥。脉弦数而细,舌尖红绛。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育阴潜阳,镇肝息风。

先用铁秤锤烧红入醋,就鼻燻之,稍得安静,口不紧咬,再投下方煎服。自制方(王渭川验方):

羚羊角2g(磋末吞服)生地30g麦冬10g牛膝10g生白芍12g紫石英10g沙参10g川贝母10g菊花10g僵蚕10g玉竹10g女贞子20g蜈蚣2条乌梢蛇10g槟榔10g嘱每四小时,服头煎药。

疗效:服药后,渐次停止搐搦,人事渐清醒,天明分娩,母子平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按:此例为素体阴虚,肝失滋濡,以致肝阳上亢,化风内旋,证见四肢抽搐,昏厥不省人事等,故治以育阴潜阳,镇肝息风之法。由于药证吻合,因而服药后搐搦即渐止,人事渐清醒,于天明安然分娩。

(三)简便验方

1.决明子30g,菊花15g,旱莲草15g,水煎服。适用于子晕血压偏高者。

2.带根芹菜不拘量,洗净后捣汁服。适应证同上。

3.煅海螺60g全蝎21g天麻10g共研细末,每服3g。适用于子痫抽搐者。(以上均见《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4.向日葵叶30g、芹菜一把、煎服。适用于血压偏高者。

5.玉米须30g、车前草30g、陈葫芦30g,煎汤代茶。浮肿甚者用。

6.丹参注射液4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40毫升,静推。(以上均见《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文献摘录

《医学心悟》:“娠妊中,血虚受风,以致口噤,腰背反张,名曰子痫。其症最暴且急。审其果挟风邪,宜用羚羊角散定之。若兼怒动肝火,佐以逍遥散加人参。若兼胎气上逆,佐以紫苏饮。若兼脾虚挟痰,佐以六君子汤。若因中寒而发者,宜用理中汤,加防风、钩藤。此症必须速愈为善,若频发无休,非惟胎妊骤下,将见气血随胎涣散,母命亦难保全。大抵此症,胎气未动以补气、养血、定风为主;胎气既下,则以大补气血为主。”

《女科证治约旨》:“妊娠眩晕之候,名曰子眩。如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致昏眩欲厥者,宜桑丹杞菊汤主之,桑叶、丹皮、滁菊花、炒杞子、煨天麻、焦山栀、生地、钩藤、橘红。如因痰涎上涌,致眩晕欲呕者,宜加味二陈汤主之,仙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川贝、瓜蒌皮、淡竹沥、姜汁。”

《医述·女科原旨》:“妇人有孕之后,冲任血养胎元,以致肝脏少血,而木火内动,摇摇靡定,风象生焉。其证目吊口噤,角弓反张,流涎昏迷,时作时止,与内伤之痫象相类。俗医以为外入之风,真属聋瞆。试问:风入皮毛,则当恶寒发热,何表证未见而厥,少之证叠出?且无孕安然,有胎反病,风果如是耶?审其病情,无非肝肾阴虚,阴虚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强直反张,有似于风,而实非风也。即风亦属内风之风,而非外入之风也。良由胎在母腹,阴血愈耗,虚火愈炽,经脉空而为火所灼,以故精不能养神,柔不能养筋,而如厥如癫,神魂失守。治法有在阴、在阳之别,阴虚者养阴,阳虚者养阳。庶阴液足而真气回,木火藏而虚风定,子安母亦安矣。考古治子痫羚羊角散,方内惟羚角入肝舒筋,枣仁、当归补肝益血,与证相投。其防、独则耗真元,薏仁则下生胎,多不合辙,未可轻用。”

按语:我师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nvzhenzia.com/nzzyl/6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女贞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