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旱莲草,可能很多人一是脑子里没有什么印象。我和旱莲草的接触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到了夏天,阴暗潮湿近水边或者是小河沟旁边,旱莲草长得尤为茁壮。小时候,还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也就跟着大人们叫它“小葵花”。后来有一天,闲来无事,专门查了书籍,原来它的真名叫做鳢肠。
鳢肠一名,出自《唐本草》,很有来历的了。鳢是鱼的一种,其名乌鳢,俗称黑鱼。旱莲草一名,得之于其形。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名中“旱”字则是相对水莲花而言。旱莲草喜欢生长于潮湿的地方,即《唐本草》所言,“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据《本草纲目》,旱莲草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猪牙草。猪牙草一名,听来很熟,在吾乡是被用来称呼田旋花的。而《本草纲目》引苏恭云:旱莲草“苗似旋覆”。旋覆者,旋葍也,《诗经》所以指田旋花、小旋花一类植物者。至此,开始有点儿意思了。《植物名实图考》卷三“苦菜”条引程瑶田《释草小记》云:“简策陈言,其在人口中者,虽历数千百年,有非兵燹所能劫,易姓改物所能变者。”
范成大也曾写了一首诗,在里面也提到了旱莲草:
《题赵昌四季花图其三》霜天木芙蓉,陆地旱莲草。水花云锦尽,不见秋风好。旱莲草高可二尺,或平卧,或直立,它的茎叶折断之后,会有黑色汁液流出,因此被叫做墨草,它的通用名鳢肠,也是由此而得。旱莲草红茎绿叶白花,它的花生于叶腋,或者茎顶,一般是5—6月生苗,7—10月开花,9月以后果实渐次成熟,一株向日葵一般只结一个籽盘,而旱莲草则有十数个,甚至数十个,与向日葵相比,旱莲草当然说不上高大,但比之匍匐于地的萹蓄,和高不盈尺的独行菜,它还算得上一个巨人。
虽然旱莲草与向日葵同属菊科植物,其实他们相似之处也只有一点,就是它们的花冠和籽盘。向日葵花冠金黄,籽盘大如满月,旱莲草开的是小白花,大小只如指甲盖,只堪比作星星,悬殊可谓不小。可是,花谢之后,种子密致地排列在花盘上,却是惊人的一致。终其一生,一株旱莲草可结籽上千粒。最为特别的是,旱莲草的种子具休眠的功能,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芽,所以,即使目其为杂草,也难以把它一网打尽,这也是旱莲草生存能力的一个方面了。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凉。归肾经、肝经。功效:滋补肝肾,乌须固齿,凉血止血。主治:肝肾不足,眩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发白齿摇,劳淋带浊,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
小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人用旱莲草的汁液往伤口上面涂抹,心里一直不解这么做的缘由。后来,翻了一些书籍才发现,原来它的汁液也是一种中药。旱莲草的汁液有很好的止血作用,除了这个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乌髭发,益肾阴”,《唐本草》说、里面记载旱莲草“汁涂眉发,生速而繁”,果然是一味不起眼的中药啊!说起旱莲草,自然不能不说著名的中成药“二至丸”。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相差很远,旱莲草和女贞子自然生长条件下自是无法相见。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将两者合用,就变成了中药“二至丸”。因女贞子冬至日采,旱莲草夏至日采,合而用之,故曰“二至”。二至丸,专治肝肾阴虚之病症。女贞子禀天地至阴之气,冬至采之,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旱莲草乃草本植物之精华,夏至采之,茎叶健壮,汁浓液足。两者配合制成蜜丸,更是事半功倍。
二至丸的故事关于二至丸的来历,曾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明末安徽地区有位叫汪汝桂的名医,从小体质较弱,弱冠之年,仍长得羸瘦单薄,但却聪明过人,诵诗及经史百家过目不忘,深得父爱。不料父患重病,医治无效,临终遗命:“不为良相,且为良医。”汪汝桂遂弃儒习医,专心精研医书。由于他临证善于发挥,常独出新意,遇危殆之证,每能化险为夷,在当地颇有名气。但因汪汝桂多年苦读,加上先天不足,未到40岁便未老先衰,须发早白,头目昏花,时常腰酸背痛,浑身没有力气。
有一次,他带门生去采药,投宿寺院,遇到一位百岁老僧,此老翁耳聪目明,须发乌黑,步履矫健,便向其请教养生之道。老僧指着院中一株高大的女贞树说:“取女贞子蜜酒拌蒸食即可。”汪汝桂反复琢磨,觉得很有道理,为增加疗效,他取滋补肝肾的墨旱莲配伍,将旱莲草捣汁熬膏掺和女贞子末制成药丸,试服了半月,觉得效果很好,便连续服用。半年后,完全恢复了健康,并显得精力过人,生机勃勃。数年后,汪汝桂行医路过浙江丽水,探望寄籍在此的同乡好友汪昂。汪昂见他全无昔日的病容,显得光彩照人,颇感惊诧,汪汝桂便如实相告。汪昂家资富有,闲居在家,不免放纵酒色,亦有肝肾不足之虞,闻知赶紧如法炮制、服食,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汪昂素嗜岐黄之书,寻思着有生之年,做些流传千古之事,便以厚俸延聘汪汝桂。历时四年,汪汝桂著书4部。他将女贞子、墨旱莲疗肝肾不足一方,收进《医方集解》一书之中,称之为二至丸。不过《医方集解》刊出后,正式署名的作者却已是汪昂了。如今,二至丸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而致的头昏眼花,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早年白发,舌红脉细等症。文/编辑by一只猫
图片by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