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这个疾病,在中医药医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其“燥象丛生”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多属于“燥证”、“燥痹”、“燥毒”等范畴。在《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及“燥胜则干,津之为液,润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津充则润,津亏则燥”。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女性,约半数在40岁以前发病,初发年龄多集中在20~40岁。
干燥综合征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日久阴损及气,形成气阴两虚。又因津血同源,阴虚血涩,瘀血痹阻,阻塞脉络。日久燥盛成毒或阴虚化热,热蕴成毒,形成虚、瘀、毒交互为患,致使脉络损伤,窍道闭塞,脏腑受累。第一,因虚致燥。肾主精,肾为五脏之根本,肝又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亏虚责之肝肾。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四肢而发病。第二,因邪致燥。素体虚弱,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似曝,干旱燥盛,人身受燥气,津液失充并体液受燥邪之蒸而外泄,致津亏枯涸发病。或因职业长久接触有害物质,均能积热酿毒,热毒炼液化燥伤阴。第三,因瘀致燥。燥邪伤阴,气阴两伤,津少而血运涩滞,气弱而运血无力,导致瘀血内停,无以渗于脉外为津,日久加重皮肤、肌肉等干燥症状。脉络瘀阻,而生肌肉关节的症状。
我看诊过一位皮肤干燥的患者,女,60岁。一年前出现与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眼干,后皮肤干燥,伴龋齿,身体消瘦。近2月双手指端关节疼痛,懒言,少食腹胀,大便偏干,于是来找我看诊。患者来时,全身皮肤干燥,四肢、背部散在抓痕,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舌质红干,苔薄,脉细。辨证为中焦燥毒,肝阴亏虚证,治法为养血柔肝,润燥解毒,佐以健脾。
用生地黄、沙参、麦冬、枸杞子、山药、女贞子、当归、川楝子、白芍、栀子、丹皮等药材组方,嘱患者清淡饮食,调摄情志,规律起居。患者复诊时自述眼干和口干、皮肤干燥较前有所好转,关节疼痛消失,但仍有腹胀症状,方药改为八珍汤合参苓白术汤加减。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患者腹胀减轻。继续服用上方,巩固疗效。
皮肤干燥征的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大怒;睡眠要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室内维持一定的温度,防止六淫外邪的侵害。另外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应漱口或刷牙,这对预防本病的发展颇有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